如果能靜下心來想一想,大多數(shù)人都會意識到,情緒的愉快和不愉快影響著我們的學習能力和效果。寶寶更是如此。讓我們舉例說明。一只狗走近寶寶,這樣的情境經(jīng)??梢?。狗在接近寶寶之前,寶寶處于什么樣的心情或情緒狀態(tài),可能會大大影響他對狗的興趣和感覺 如果他正感覺安全和舒適,他很可能會覺得小狗可愛、好玩,他會對小狗產(chǎn)生好奇心,希望撫摸一下小狗; 如果他正感覺疲勞和心煩,或正對某人某事產(chǎn)生抵觸情緒,他就會討厭小狗的接近,甚至產(chǎn)生反感或者害怕,認為小狗對他不友好。 關(guān)鍵詞:情緒可能引起、改變或打斷孩子獲取信息的狀態(tài)讓我們進
人們常說:“不打不成人,黃荊棍下出好人?!备改冈隗w罰孩子時,總認為自己是在糾正孩子與社會不相容的錯誤行為,希望能將他們重新引到正道上來。但是,父母看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,即體罰所期望達到的效果。父母們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自食苦果的行為。 兒童行為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1~3歲時經(jīng)常遭受過體罰的孩子,易變得虛偽,冷酷,多事,擅長說謊,有暴力傾向;這些行為會在體罰后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(nèi)開始產(chǎn)生。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摩雷·史特勞斯醫(yī)生領(lǐng)導的研究小組調(diào)查了807位母親,發(fā)現(xiàn)約44%的母親都打過孩子,體罰孩子的頻率
在教育中有另一種暴力,它的傷害力要遠遠超過肉體上的傷害,對學生與家長造成的壓力遠比體罰的后果更令人恐懼,這就是“軟暴力”。 筆者所在的浙江《都市快報》日前刊發(fā)了一則題為《九歲小學生罪狀十八條》的報道。報道緣起于一位姓柴的女士給報社熱線打來電話反映:她9歲的兒子小D是小學一年級學生,班里的同學一致給他提意見,說他有18個缺點,孩子全蔫了。記者調(diào)查核實了情況:孩子放學帶回一張16開的紙給家長看,上頭密密麻麻寫滿了鉛筆字,都是小學生的筆跡,不少字是用拼音代替的,主題是“我們大家評小D”,共列有18條,還有
團隊精神是指一種團結(jié)一致、互幫互助,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堅毅奮斗到底的精神。目前,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中都存在著一意孤行,缺乏團隊精神的現(xiàn)象。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幼兒教育中缺乏對孩子團隊精神的培養(yǎng)。首先,在游戲中培養(yǎng)幼兒的團隊精神。游戲可以說是孩子的重要課目,它是一種對社會活動的模仿,深受孩子喜愛,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。游戲中教師有意識培養(yǎng)孩子團結(jié)協(xié)作,為了集體的榮譽而努力的精神。比如,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,選擇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讓孩子比賽,賽完后分析獲勝和失敗的原因,讓孩子知道只有服從集體利
社會各界都在強調(diào)素質(zhì)教育,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有豐富的知識,而且還要有很強的能力,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(zhàn)。作為家長,一方面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,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要舍得“放手”,盡量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和麻煩,這也是“挫折教育”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我曾經(jīng)遇到過這樣一件小事。 孩子在結(jié)束了一天的幼兒園生活后,總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的活動場所“瘋”一陣。這天,他玩著玩著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令他感興趣的小船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積木。當時已經(jīng)有一個小女孩回騎在上面了,但兒子卻不顧一切地擠到女孩身后,硬要騎上去。自然地那女孩不讓,于是就
教育專家提出:孩子好習慣的養(yǎng)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(qū)。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,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(zhì)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。家長退一步,孩子進一步,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。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,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,不得不定點給家打電話完成“任務”,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。另一位家長無需坐班,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過依然沉睡,一直睡到兩節(jié)課過后自然醒來,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,家長平靜地告訴他: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。孩子從此再沒有將自己的事“分攤”給大人。 中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