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目前為止,抑郁癥的確切病因還不十分清楚,多數抑郁癥病人訴說自己是在心理或社會因素(即所謂的精神刺激因素)的刺激下出現抑郁情緒的,例如工作加了班、任務忙了些、調動了工作、受了點批評,或因為家庭矛盾、人際關系不睦等,于是出現終日沉悶不樂、憂心忡忡、坐臥不安、睡眠不佳等,病發(fā)后有的家屬去責怪這些“刺激”,甚至想追究造成這些“刺激”者的法律責任,這樣做其實是不公正的。實際上,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現在抑郁情緒之后,即先有抑郁情緒,在抑郁情緒的基礎上遇到些對一般人來說不成刺激的“精神刺激”。這些所謂刺激
時下,許多大學校園里的女大學生用奶瓶喝水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,這讓辛辛苦苦供孩子讀書,渴望她們長大成人創(chuàng)業(yè)自立的父母難以理解,有的更是不能接受。他們不明白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? 有人認為這是年輕女孩喜歡標新立異,希望借此吸引他人的注意,提高回頭率,不過是盲目追求時尚的一種表現罷了;從心理發(fā)展的角度分析,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,或者說是這些女大學潛意識里不希望自己成熟起來,她們在追求一種童年期的安全感,她們不能或是不愿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壓力,期待自己像孩童時期一樣能夠得到別人的保護,是兒童期滯留的
前一段時間,股市震蕩頻繁,很多股民由于心理承受能力、工作壓力、家庭成員不支持等原因出現失眠、焦慮不安、自責、抑郁等精神癥狀,前來就診和電話咨詢的人有所增多。因此,在上躥下跳的股指面前,股民們需要保持平常心態(tài),理性對待投資,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。 大家知道,股市本身具有投機性、突變性,無論跌市、漲市,均可引起重大的心理沖突。有的股民投資股市心理預期值過高,抱有盲目樂觀和僥幸心理,只想炒股賺錢,風險意識不高。一旦炒股虧損,心理失衡、難以短時間內自我調節(jié),往往會出現包括焦慮急躁、夜不能寐、減少人際交往、沉默寡言等
隨著世界醫(yī)學的飛躍發(fā)展和我國國民經濟的騰飛,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因而對祖國的未來-----少年兒童寄托著極大的期望。但是由于兒童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兒童的生長發(fā)育甚至危及生命,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。有的人不清楚,單純、天真的孩子為什么也會得精神???要是小孩子精神方面出了問題該怎么辦 事實上,兒童不但會患精神病,而且其復雜程度和嚴重性往往超過成人。兒童在各種生物學因素(如遺傳、腦損傷、細菌或病毒感染等)、心理學及社會環(huán)境因素(如家庭關系緊張、學習壓力過重、受驚嚇或社會風氣不好等)的影響下,大腦功能
雅雯是某高校老師,文靜漂亮,氣質高雅,談吐不俗,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標準的教師形象,并且年年被學校評為“優(yōu)秀教師”,在工作中兢兢業(yè)業(yè),和同事關系融洽,也深受同學們的喜愛。就是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的人民教師,在家庭中卻是另外一個樣子。 雅雯是獨生子女,從小嬌生慣養(yǎng),學習成績優(yōu)異,父母和長輩事事都寵著她,家務活也很少讓她沾手,她的丈夫在外地一家外企工作,只能在節(jié)假日才能回來,這樣雅雯雖然結婚近兩年,仍然常住父母家,作為親生父母也已經對她在家中的表現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。 原來,雅雯在家中的表現與在學校的
患者小文,27歲,兩年前因丈夫酗酒成性,并出現外遇,從而出現強烈的情緒不安和反復洗滌的行為。此時正值她孕期,雖然丈夫決心痛改前非,但她仍無法停止反復洗滌,雙手已經洗的褪皮,她覺得家里全部被所謂“骯臟”的東西污染了。她把丈夫趕出了家門,自己回到了母親(離異單身)家居住,仍洗滌不止,毆打母親,曾經連續(xù)兩天兩夜不間斷地洗滌衣物及身體,禁止母親外出,將房門反鎖,以至于家里的食品已經沒有了,最后母親趁其精疲力竭而暈倒之機逃跑求助。 母親帶她去濟南等地住過幾次院,用過各種抗抑郁劑,但效果不理想。聽人介紹,來到我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