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,是心理問題嗎?
你是否常有這樣的經(jīng)歷:明明計劃好早起鍛煉,可鬧鐘響后卻總對自己說“再睡 5 分鐘”,結(jié)果半小時過去了還在床上;本打算周末完成工作方案,卻在刷手機、追劇、閑逛中度過,到了周日晚上才匆忙開工;本來一件事五至十分鐘就能完成,但不知為什么,身體里總會有個聲音告訴我:現(xiàn)在不著急處理這事,等明天有其他事情一起處理吧。
在生活中,很多人都會被拖延困擾。從表面上看,拖延只是一種行為習慣,常被人視為“懶”,但實際上,它與心理因素緊密相關。
心理學中,拖延指個體在面對需完成的任務或決策時,無法立即行動,而選擇推遲或逃避的心理行為,常伴有時間管理不善、效率低下及自我控制能力減弱等問題。其表現(xiàn)形式多樣:
延遲啟動:哪怕面對重要緊急任務,也遲遲不愿開始,非要拖到最后期限,甚至逾期。比如學生拖著不寫作業(yè),直到開學前一晚才瘋狂趕工。
做事拖沓:完成任務過程中,速度緩慢,總是磨磨蹭蹭。像有的人寫一篇報告,本可以一天完成,卻拖拖拉拉用了一周。
選擇性拖延:傾向先做感興趣或容易的任務,將重要且具挑戰(zhàn)性的任務擱置。比如工作中,先處理瑣碎郵件,把重要項目方案拖延到最后。
找借口推脫:習慣把任務未完成歸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,而非自身責任。例如將沒按時完成工作歸責于同事配合不力、資料提供不及時等。
注意力分散:做事時極易分心,難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務。一會兒看手機信息,一會兒起身倒杯水,一會兒又刷下社交媒體。
拖延對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目的。有些人拖延是內(nèi)心完美主義使然——我一定要準備得萬無一失才能開始;有些人害怕被指責——我一定要事事正確、不能出丑;有些人覺得別人不在乎自己——我按不按時交差誰會注意到呢;有些人喜歡把很多事拖到最后一起做,內(nèi)心深處其實是希望通過短時間做這么多事來證明自己“聰明”——“聰明”是他兒時一直渴望卻沒得到的夸獎;還有些人拖延是為了得到關注,每當有很多事情堆在一起做不完時,總有朋友親人施以援手,通過這樣的方式,得到了渴望的東西。
若拖延行為已對你的生活造成困擾,可嘗試以下方法改善。
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接納自我:當出現(xiàn)拖延行為,冷靜觀察自身情緒,找出恐懼源頭,坦然接受恐懼,不要抗拒。比如害怕任務失敗而拖延,要暗示自己成功需積累經(jīng)驗,接受失敗才能進步。
制定計劃,分解任務:將大任務細化為具體小任務,為每個小任務設定合理期限,按計劃逐步推進。比如準備考試,可將學習內(nèi)容細分到每天,規(guī)定自己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復習任務。
培養(yǎng)積極的時間觀念:提高對時間的敏感度,意識到拖延會帶來的不良后果,強化按時完成任務的意識。可借助時間管理工具,如番茄工作法,培養(yǎng)時間觀念和專注力。
改變環(huán)境,減少干擾:營造有利于專注做事的環(huán)境,減少外界干擾因素。比如工作學習時,關閉手機通知,整理桌面,只擺放與當前任務相關物品。
設定獎勵機制:每完成一項任務,給自己一個小獎勵,強化行為動機。比如完成一周工作,獎勵自己看一場喜歡的電影或吃一頓美食。
綜上所述,拖延并不是簡單的好與壞的問題,對其深入理解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,因此我們應當做的不是批判或生硬地“改正”,而是在接納的態(tài)度下認識自己,進而關照自己的真實需要,也許有一天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拖延其實也是你的朋友,它的出現(xiàn)是為了讓你能夠有更多的成長空間。
張峰
- 上一篇:被重復困住的人生:走近強迫癥患者的隱秘世界
- 下一篇: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